你是不是覺得天空霧濛濛的,明明是晴天卻看不到藍天白雲,這代表空氣中充滿了我們看不見的污染源,例如PM2.5,PM2.5是什麼?對人體健康又有甚麼樣的危害?帶大家來認識這個看不見的隱形殺手。
全台灣有70幾座空氣品質監測站,採樣所得的資料送回環保署,我們一般民眾就可以知道,現在的空氣品質是好還是不好,打開電腦或是手機app,
就會看到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的結果,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PM2.5細懸浮微粒。
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:「粒徑小於2.5微米的一個小顆粒,頭髮的1/28細,甚至比細菌還要小,鼻毛擋不住,口罩也擋不住,甚至小到可以進入肺泡,從肺泡穿出去,到血液循環系統,會造成心臟病腦中風,當PM2.5濃度大於70微克/1立方公尺,就是屬於危險情況。」
位在雲林縣的小學,會利用不同顏色的空汙旗,提醒師生注意空氣汙染,根據環保署PM2.5手動監測年平均濃度報告,2013及2014年全台PM2.5濃度最高的,分別是嘉義市跟雲林斗六,記者實地前往雲林斗六採訪,當天雖然感覺不到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,但監控資料出現謹慎PM2.5的濃度在下午時段是全台最高。
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:「這些燃煤或者燒石油焦鍋爐排放二氧化硫,在大氣反應變成PM2.5最高值,不見得在工廠附近,可能在下風處,譬如30公里,甚至100公里地方。」
PM2.5的來源很多,分為固定汙染源及行動汙染源。
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:「來源基本上有最主要工廠跟汽機車,台灣比較特別,還有農廢燃燒或者是燒金這些,PM2.5裡面的戴奧辛、重金屬是一直在累積的,即使下雨也不會解決,產業政策能源政策不改,再10年的話,中部這些農業大概很難再種出很乾淨的蔬菜。」
雖然台灣這幾年來,PM2.5年平均濃度已逐年下降,但距離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以及美國和日本仍有一段距離。
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:「目前這樣的濃度,我們沒有辦法符合標準,一定對國人健康有影響,政府趕快了解排放源,排放量多少,怎麼去減量,趕快減下來。」
改善空氣污染,除了政策推動之外,期待企業及個人可以多做一點PM2.5減量的工作,讓我們可以吸進好空氣,而不是致病毒氣。(民視新聞綜合報導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6whH07BTYE